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癥狀是什么?顯微鏡下多血管炎怎么治療?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癥狀是什么?顯微鏡下多血管炎怎么治療?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polyangiitis,MPA)是一種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統性壞死性血管炎,可侵犯腎臟、皮膚和肺等臟器的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和小靜脈。

  常表現為壞死性腎小球腎炎和肺毛細血管炎。1948年,Davson等首次提出在結節性多動脈炎中存在一種以節段性壞死性腎小球腎炎為特征的亞型,稱之為顯微鏡下多動脈炎(microscopicpolyarteritis),因為其主要累及包括靜脈在內的小血管,故現多稱為顯微鏡下多血管炎。

  1990年的美國風濕病學會血管炎的分類標準并未將MPA單獨列出,因此既往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大多歸屬于結節性多動脈炎(polyarteritisnodosa,PAN),極少數歸屬于韋格納肉芽腫(Wegenersgranulomatosis,WG)。目前普遍認為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為一獨立的系統性壞死性血管炎,很少或無免疫復合物沉積,常見壞死性腎小球腎炎以及肺的毛細血管炎。

  1993年ChapelHill會議將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定義為一種主要累及小血管(如毛細血管、小靜脈或小動脈)無免疫復合物沉積的壞死性血管炎。PAN和MPA的區別在于,前者缺乏小血管的血管炎,包括小動脈、毛細血管和小靜脈。鑒于MPA、WG和CSS(Churg-Strausssyndrome)3種血管炎具有ANCA陽性、缺乏免疫復合物沉積的相似特點,常共稱為ANCA相關的血管炎。

目錄

1.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顯微鏡下多血管炎有哪些典型癥狀
4.顯微鏡下多血管炎應該如何預防
5.顯微鏡下多血管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常規方法

1.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病因仍不清楚,有資料表明與病人體內的免疫異常有關。

  二、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細胞因子介導的黏附分子的表達和功能異常,以及白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的異常激活在MPA的發病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但具體啟動因素尚不清楚。ANCA可能在MPA的發病中起一定作用。除受累血管大小外,MPA與PAN的壞死性動脈炎在組織學上相似。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病理特征為小血管的節段性纖維素樣壞死,無壞死性肉芽腫性炎,在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壁上,有多核白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浸潤,可有血栓形成。在毛細血管后微靜脈可見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病變累及腎臟、皮膚、肺和胃腸道,腎臟病理示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腎炎,并有新月體的形成,免疫組織學檢查顯示很少有免疫球蛋白和補體的沉積。電子顯微鏡檢查顯示無高電子密度。肺的病理改變是壞死性毛細血管炎和纖維素樣壞死,部分毛細血管血栓形成、Ⅱ型上皮細胞過度增生。肌肉和腓腸神經活檢可見小到中等靜脈的壞死性血管炎。

  2、病理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在組織病理學上表現為以微小靜脈、微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受累為主,但也可有中等大小動脈受累的血管炎。主要表現為局灶性壞死性的全層血管炎,正常的血管結構往往被破壞。病變部位可見纖維素樣壞死和多種細胞[如多形核白細胞、淋巴細胞(主要為CD4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同一病人的血管炎癥可有不同的階段,活動性和已愈合的血管損傷可同時存在。愈合部位主要表現為纖維組織和內皮細胞的增生,可造成血管的阻塞。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在病理學上與結節性多動脈炎的表現無明顯差別,但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在腎臟的病變除見有腎臟小血管的炎癥改變以外,主要表現為壞死性新月體形成型腎小球腎炎,是它的特征性改變之一。另一較有特征性的改變是肺毛細血管炎。

  在20世紀初期,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發生一直被認為可能與過敏因素如異源性蛋白質、細菌和藥物等有關。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發病機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可能與下列機制有一定關系:①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和中性白細胞介導的內皮細胞損傷;②抗內皮細胞抗體的作用;③細胞免疫介導的內皮細胞損傷。

  (1)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許多顯微鏡下多血管炎血清中存在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顯微鏡下多血管炎與韋格納肉芽腫一樣,是一種無免疫復合物沉積的血管炎,因此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介導的血管損傷在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發病機制中意義并不大。目前認為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可能通過介導中性粒細胞的活化而發揮作用:感染等各種因素使顯微鏡下多血管炎患者血清中各種炎性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1的水平升高,它們誘導黏附分子的表達,這使得多形核白細胞易黏附于血管內皮。同時還能誘導多形核白細胞內的蛋白酶-3從胞質內的嗜苯胺藍顆粒轉移到細胞表面。當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與白細胞表面的蛋白酶-3結合時可激活白細胞,引起多形核白細胞脫顆粒釋放活性氧物質及溶酶體酶等,導致周圍血管損傷和壞死。另一方面,腫瘤壞死因子-α等細胞因子還能激活血管內皮細胞,活化的內皮細胞表達髓過氧化物酶、蛋白酶-3等抗原,使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通過與其特異性抗原直接結合到內皮細胞上,經抗體介導的細胞毒殺傷途徑溶解血管內皮,引起血管的損傷。

  (2)抗內皮細胞抗體:抗內皮細胞抗體存在于許多系統性血管炎包括顯微鏡下多血管炎中,但抗內皮細胞抗體在顯微鏡下多血管炎中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有研究發現許多抗內皮細胞抗體并無致病性。抗內皮細胞抗體導致內皮細胞的損傷,其機制可能是通過補體介導的溶解途徑和抗體介導的細胞毒作用而實現的。

2.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MPA病理特征和臨床表現為多系統損害,其并發癥亦呈多樣性: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定義為一種主要累及小血管(如毛細血管、小靜脈或小動脈)無免疫復合物沉積的壞死性血管炎。PAN和MPA的區別在于,前者缺乏小血管的血管炎,包括小動脈、毛細血管和小靜脈。鑒于MPA、WG和CSS(Churg-Strausssyndrome)3種血管炎具有ANCA陽性、缺乏免疫復合物沉積的相似特點,常共稱為ANCA相關的血管炎。

3.顯微鏡下多血管炎有哪些典型癥狀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起病急緩不一,MPA可呈急性起病表現為急進性腎小球腎炎,肺出血和咯血,有些也可非常隱匿起病數年,以間斷紫癜,輕度腎臟損害,間歇性咯血等為表現,典型病例多具有皮膚-肺-腎的臨床表現。

  1、全身癥狀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患者在就診時常伴有一般全身情況,包括發熱,乏力,厭食,關節痛和體重減輕。

  2、皮膚表現

  MPA可出現各種皮疹,以紫癜和高出皮面的充血性斑丘疹多見,皮疹可單獨出現,也可和其他臨床癥狀同時出現,其病理多為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除皮疹外,MPA患者還可出現網狀青斑,皮膚潰瘍,皮膚壞死,壞疽以及肢端缺血,壞死性結節,蕁麻疹和血管炎相關的蕁麻疹常持續24h以上。

  3、腎臟損害

  腎臟損害是MPA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病變表現差異很大,極少數患者可無腎臟病變,多數患者出現蛋白尿,血尿,各種管型,水腫和腎性高血壓等;部分患者出現腎功能不全,可進行性惡化致腎功能衰竭,25%~45%的患者最終需血液透析治療。

  MPA的腎臟病理為壞死性腎小球腎炎,其特征為節段性壞死伴新月體形成,很少或無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殖,腎小球組織學很少或無免疫復合物沉積,電鏡下很少或無電子致密物沉積,以上特點和其他的免疫復合物介導的腎小球腎炎以及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介導的Goodpasture綜合征不同,但和韋格納肉芽腫的腎臟病變以及特發性的急進性腎小球腎炎有時不易鑒別,MPA光鏡下的病理改變。

  4、肺部損害

  約一半的MPA患者有肺部損害發生肺泡毛細血管炎,12%~29%的患者有彌漫性肺泡出血,查體可見呼吸窘迫征,肺部可聞及啰音,由于彌漫性的肺間質改變和炎癥細胞的肺部浸潤,約1/3的患者出現咳嗽,咯血,貧血,其中大量的肺出血可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部分患者可在彌漫性肺泡出血的基礎上出現肺間質纖維化。

  5、神經系統

  20%~30%MPA患者有神經系統損害的癥狀,其中約57%出現多發性單神經炎或多神經病變,另約11%的患者可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常表現為癲癇發作。

  6、消化系統

  消化道也可被累及,表現為消化道出血,胰腺炎以及由腸道缺血引起的腹痛,嚴重時可由于胃腸道的小血管炎和血栓形成造成缺血,導致腸穿孔。

  7、心血管系統

  MPA亦可累及心血管系統,患者可出現胸痛和心衰癥狀,臨床可見高血壓,心肌梗死以及心包炎。

  8、其他

  部分患者也有耳鼻喉的表現,如鼻竇炎,此時較易與韋格納肉芽腫相混淆,少數患者還可有關節炎,關節痛和睪丸炎所致的睪丸痛。

  眼部癥狀包括眼部紅腫和疼痛以及視力下降,眼科檢查表現為視網膜出血,鞏膜炎以及葡萄膜炎。

  本病診斷尚無統一標準,如出現系統性損害并有肺部受累,腎臟受累及出現高出皮面的紫癜應考慮MPA的診斷,尤其是同時具有p-ANCA陽性者,腎活檢及皮膚或其他內臟活檢有利于MPA的診斷,部分患者需除外感染性心內膜炎。

4.顯微鏡下多血管炎應該如何預防

  1、一級預防

  (1)防止可能的誘因,居室不宜過冷和潮濕,溫度要適宜。

  (2)預防感染,加強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生活規律。

  (3)加強營養,不可貪冷飲和過食肥甘厚味之品,忌食辛辣食物和忌煙酒。

  2、二級預防

  (1)早期診斷較難,凡是年輕人尤其是女性,有下列一種情況者,應考慮本病,全身發熱,關節或肌痛,單側或雙側肢體出現缺血癥狀,頭部缺血癥狀,頑固性高血壓癥狀,血管雜音等癥,應及早就醫明確診斷。

  (21)綜合治療,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

  ①內科治療:包括控制感染,糖皮質激素,改善微循環,抗凝,降壓藥及中醫辨證治療。

  ②外科治療:有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動脈轉流術、瓣膜修復術及腎臟切除術等。

  3、三級預防目前大動脈炎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中醫藥具有調節免疫、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此外仍需加強全身營養、身體鍛煉、生活規律、勞逸結合、心情舒暢等。

5.顯微鏡下多血管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應該做哪些檢查?

  1、常規檢查

  在MPA中,反映急性期炎癥的指標如ESR,CRP升高,部分患者有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累及腎臟時出現蛋白尿,鏡下血尿和紅細胞管型,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

  2、免疫學檢查

  C3和C4水平正常,約80%的MPA患者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陽性,是MPA的重要診斷依據,其中約60%MPO-ANCA(p-ANCA)陽性,肺受累及者常有此抗體,另有約40%的患者為PR3-ANCA(c-ANCA)陽性,約40%的患者可查到抗心磷脂抗體(ACL),少部分患者ANA,RF陽性,北京協和醫院1995~2001年確診的16例MPA患者中,ANCA陽性的有13例(81.2%),其中11例(84.6%)為P-ANCA陽性,3例(23.1%)c-ANCA陽性的患者中有1例(7.7%)同時p-ANCA陽性。

  胸片:早期可發現無特征性的雙側不規則的結節片狀陰影或小泡狀浸潤影,肺空洞少見,可見繼發于肺泡毛細血管炎和肺出血的彌漫性肺實質浸潤影,中晚期可出現肺間質纖維化。

6.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7.西醫治療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

  MPA的臨床表現各異,有的僅表現為輕微的系統性血管炎和輕微的腎功能衰竭;有的則急性起病,病情兇險,快速進展為腎功能衰竭,并可因肺毛細血管肺泡炎導致呼吸衰竭。因此本病的治療主要依據疾病的病變范圍、進展情況以及炎癥的程度來決定。

  MPA的治療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誘導緩解;第2階段為維持緩解,此階段可以中等量潑尼松治療,并維持環磷酰胺(CTX)治療12個月,或換用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DMARDs維持緩解;第3階段為治療復發,可采用與誘導緩解同樣的治療方案。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定植可能和MPA的復發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服用磺胺類抗生素對防止復發有一定效果。

  對于伴有肺出血的肺泡毛細血管炎、危及生命的患者,應聯合治療或行血漿置換治療。糖皮質激素加環磷酰胺應作為首選方案。

  1、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是治療MPA、誘導緩解的一線用藥。為盡快誘導緩解,可采用甲潑尼龍(甲基潑尼松龍)沖擊治療,劑量為7mg/(kg·d),連用3天,然后改用潑尼松逐漸減量。潑尼松初始劑量為40~60mg/d,待ESR降至正常,患者癥狀消失后開始減量,每1~2周減量5~10mg。劑量減至15mg時,減量宜慢。

  初治者尤其是有肺、腎損害的,常用潑尼松60mg/d,并聯合用環磷酰胺,療程要長,停藥后,仍有約25%的患者平均在24個月內復發。

  2、免疫抑制劑

  (1)環磷酰胺(CTX):環磷酰胺應作為首選治療,劑量為靜脈給藥0.5~1g/(m2·月),或0.2g靜脈推注隔日一次,或0.1g口服1次/d。用藥過程中根據白細胞計數調整劑量,用藥時間要長,通常達12個月。

  (2)甲氨蝶呤(MTX):MTX可以抑制炎癥,減輕炎癥癥狀。劑量為10~25mg/周,口服、肌注和靜脈注射均可。

  (3)硫唑嘌呤:現常用的劑型為硫嘌呤(依木蘭),是嘌呤代謝的拮抗劑,可以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從而降低免疫細胞的增生,下調免疫活性。劑量為1mg/(kg·d),常用每天50~100mg。用藥6~8周后,如初始劑量效果不佳,在無嚴重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可以加大劑量,以0.5mg/(kg·d)的速度增加,必要時每4周可以調整劑量,總劑量勿超過2.5mg/(kg·d)。

  3、靜脈用人血丙種球蛋白(丙種球蛋白)對環磷酰胺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可選用靜脈用人血丙種球蛋白,可明顯改善肺、腎損害的臨床癥狀,抗獨特型抗體可能是有效的作用機制。IVIg的劑量為400mg/(kg·d),連用5~7天,中國常用劑量為20g/d。

  二、預后

  90%的MPA患者經治療能得到改善,75%的患者能完全緩解,約30%的患者在1~2年后復發。本病治療后的2年和5年生存率大約為75%和74%。與PAN相似,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不能控制的病情活動、腎功能衰竭和繼發感染以及肺臟受累。北京協和醫院確診的MPA中有2例在住院期間死亡,病因為急進性腎小球性腎炎(rapidlyprogressiveglomerulonephritis,RPGN)、彌散性肺泡出血和敗血癥。疾病過程中應密切監測ESR水平,MPA中ANCA的滴度與病情活動相關性較差。